专家观点

研究思考 | 对产业链问题的思考

发布日期:2020-04-27 浏览:8023

1.产业链状况骤然成为各方密切关注的焦点课题

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是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如同三足鼎立,一足不稳,世界经济之鼎就容易出现失衡。如果把整个国际经济体系比喻为人体的话,产业链就好比人体中的骨骼,资金链则是动脉中的血液,供应链就是肠胃器官。

全球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3月下旬开始蔓延以来,尤其伴随着主要经济体成员封锁型对策的实施,产业链状况骤然成为经济强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各类高端智库和经济学家密切关注的焦点课题。

上世纪末产业链概念逐渐成熟:它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概念,强调的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如经济学家们在早期研究中发现,产业链有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即其中就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后来经济学家还逐步发现:产业链分为狭义产业链和广义产业链。狭义产业链是指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各生产部门的完整链条,主要面向具体生产制造环节。广义产业链则是在面向生产的狭义产业链基础上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王冷一认为,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产业链形成与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产业链是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产品只有通过最终消费才能实现相应价值,否则所有中间产品的生产就不能连接。


2.产业链有移出

2020年4月9日,在疫情突发的情况下,美国的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库德洛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企业都撤离,返回美国。由此产生的全部搬家费用,由美国政府承担。包括厂房、设备、基建、装修、知识产权,等等。2020年2月,美国拟考虑阻止GE公司继续向中国国产喷气客机C919供应CFMLEAP-1C发动机,以切断高技术供应链向中国输出。

2020年3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影响为议题的“未来投资会议”上呼吁:对“一国生产依存度高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要回归国内,而附加值不高的则应向东盟等进行多元化转移。2020年4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经济产业省推出了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万亿元)的抗疫经济救助计划,但其中有一个“改革供应链”的项目,却专门列出243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8亿元)资金,用于资助日本 。

实际上,在疫情发生之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发布了2019年度“日本企业海外事业展开相关问卷调查”,有3563家企业(其中2990家为中小企业)参与。在回答“在海外设有基地,将进一步扩大进驻”的企业中,列举中国的企业的比率减少7.3个百分点,减至48.1%,回答越南的企业则增加5.5个百分点,增至41%,越南与中国的差距从2018年度的19.9个百分点缩小至7.1个百分点。制造商将生产线撤出中国,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韩国公司海力士及日本公司三菱电机等一批企业已经转移出部分产能,谷歌和微软正加快将其手机、个人计算机等产品的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美国等国家主要把境外企业迁回本土,迁出的区域不仅包括中国也包括其他国家。一些国家想投资分散化,即避免投资过度集中在一个国家,这也是正常的经济考量。但同时要看到,欧美不会把所有企业都搬回本国,而是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第一,与国家安全有关的企业,这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已经体现出来;第二,与公共卫生医疗物资相关的企业。欧美通过这次疫情,发现全球化中,在发生疫情后,不掌握医药行业的供应链和生产供应,对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在疫情之后,欧美一定会下血本,重建医药产业,保证医药的供应。这对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长期可能不利。疫情结束后,随着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企业迁出,将给中国带来比较大的产业调整成本。

综合分析, 疫情后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趋势将会强化, 疫情冲击带来各国产业发展的此消彼长,世界制造业格局会有较大调整,美欧日印等国会对供应链战略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基于供应链安全、国家竞争的原因,全球供应链会有一定程度的改流,全球供应链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对全球性的议题,以及维护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共同利益的意愿恐将降低。各国政府将会要求那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产业部门,将生产线迁移至国内或更近、更安全的地方,以牺牲一定的盈利为代价来换取稳定。


3.产业链仍无法移出

不少国家都在推进制造业向母国回流,但基本上事与愿违,说明要逆转产业规律和效率原则,并不现实。以美国为例,美国在高端制造(如芯片)方面有强大优势,但一般制造业已经不是其优势,很难再回到本土复兴。就算回来了,也没有便捷的基础设施和大量经过培训的熟练工人去支撑。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而且国内市场广阔,“有限的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来说也可以是很好的机会,不仅可以占领西方企业留下的产业链空间,还可以向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已连续4年下降,2019年比2015年下降了31.5%,但中国占全球FDI的比重从2015年的6.7%提升到2019年的10.1%。这说明,中国市场规模以及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依然吸引着大量资本流入。全球资本并未和中国脱钩。


4.产业链完整的产业如何移出

我们的服装、鞋帽、箱包、玩具、家具等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制造业,还具有产业全产业链的优势。轻纺行业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吸纳就业的重要民生行业,也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出口比重比较大的行业,同时也是产业链非常完整的一个产业。面对疫情,在认真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纺织行业积极推进企业的复工复产,比如口罩、防护服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春节后已经全面复工复产,为疫情的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2月中旬起,纺织行业已开始全面推动复工复产,比如浙江的网上轻纺城交易平台2月10日就率先复业,线下的轻纺城市场也于2月18日起复业,确保了纺织面料贸易的顺畅,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印染产业的复工复产。据中纺联对13个省份28个重点纺织产业集群的7.5万家纺织企业的调查,复工率已经达到90%,职工返岗率达到86%。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也要反思,如果没有防疫物资等传统的制造业,我们也要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必须应该有一个长期繁荣昌盛的传统产业,否则中国经济就无法实现独立自主。


5.难在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加强供应链弹性

在疫情后中国要建立起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除了要重视前述的完整产业链的传统制造业,还必须要重视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就不得不受制于国外的产业链。在中国制造强国的十大领域如ICT、机器人和数字制造、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电力、农机、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材等优先加强供应链弹性建设。通过自主创新、关键供应商自给、实施供应链备链计划等方式,建立紧密的部门间、地区间、企业间、政企间合作关系。支持行业间、企业间、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实体经济与金融机构、实体经济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共利共享共赢。

中国在一些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的制造业行业有一些断链,5G和通讯行业,疫后美国会加力围剿华为。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通讯行业是美国掌握世界情报来源的重要手段,是其世界霸权的一个支柱。它会不惜一切代价封堵华为。比如说高端汽车的发动机,比如说半导体行业的高端芯片。其实,它抑制了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这种断裂对于我们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必须抓紧做制造业的产业分析,要在现在已经形成的区域空间腾挪中,寻找经济发展空间,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从长期看,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会显著提升,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地位也会提升,美欧日地位相对下降,进入多强并存、多区域发展、多元共治的新格局。

根据对90多天来中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链状态的观察,对产业境遇进行分析,它将会带来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一部分日本和韩国等企业可能撤离,以保证本国产业安全,这给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是由于看好中国的发展。有一部分公司进入。如4月8日,市政府为新认定的2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其中,浦东新区共有8家地区总部,占比38%;5家研发中心,占比50%,再次体现了浦东对外资的吸引力。

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对我国产业链安全影响深远。在疫情后,各国都想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会被简化。疫情后,全球产业链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我们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不过,在短期内各个国家很难构造出独立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全球产业链也难以在短期内发生逆转性的变化。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市场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