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情怀四十载 笃志弘毅新征途——记上海交通大学新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发布日期:2017-02-07 浏览:9833交大情怀四十载 笃志弘毅新征途——记上海交通大学新任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
光明网讯(记者 曹继军)
1977年12月,尘封11年的中国高考大门重启,年轻的林忠钦和全国570万名考生一道走进了共和国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高考考场。这场改变众多年轻人命运的“冬季高考”录取了27.3万人,林忠钦便是其中之一。
1978年,他被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工程系录取,成为恢复高考以来率先登上“交大号”的学子之一。四十载倾情耕耘,林忠钦从年轻的交大学子,成长为领衔谋划中国制造业未来的院士,和交大这所中国顶尖高校的顶梁柱。岁月斗转,时光荏苒,在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林忠钦又将迎来新的使命:作为新任校长,带领上海交通大学这艘巨轮,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
扎根中国大地的学者:科研要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1989年在上海交大取得博士学位后,林忠钦留校任教。眺望学科发展的前沿,林忠钦敏锐地发现中国汽车和钢铁工业大有可为。
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我国汽车工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汽车板在轿车国产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钢铁工业的高端产品,汽车板的核心技术肩负着促进汽车和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任。国产汽车板能不能替代进口,不仅决定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还影响着钢铁工业的进步。
“工程学研究就是要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解决我们国家在技术方面的瓶颈,为国家的战略需求开辟新的领地”。1997年,怀着这样的抱负,林忠钦的科研团队与宝钢开始了汽车板使用技术合作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困扰我国多年的汽车板使用技术问题,推动了国产汽车板替代进口的进程。
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对于汽车车身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带来了高强钢板批量应用的挑战。这又是一个困扰两个行业的核心工程问题。林忠钦率领科研团队,奔波于汽车厂和钢铁厂之间,结合国产高强钢板材料性能,建立了冲压成形工艺稳健设计技术,推动了国产先进高强钢板的批量应用,解决了复杂覆盖件低成本条件下成形质量稳健控制问题,完善了汽车板精益成形技术体系和方法。
要想真正跻身世界一流,就必须有一流的质量。为此,林忠钦建立了“中国汽车工业2mm工程”技术体系。十多年来,“中国汽车工业2mm工程”技术先后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海汽车、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为我国汽车工业提升制造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出了贡献。
在林忠钦的研究道路上,“源于工程、用于工程”是他不变的宗旨。他常常以三个问题鞭策自己和他的科研团队:工程需求是什么?别人为什么没有研究?技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正是由于他脚踏实地、面向需求的研究态度,让他突破一个又一个研究的难关,三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汽车企业和钢铁企业架设起技术桥梁,赢得国际和国内工业界广泛认可。
然而,林忠钦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中国制造2025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学必须担负起更重要的使命。着眼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林忠钦组织大学与产业界战略合作,在上海临港建立智能制造研究院,发挥大学在产业纽带上的作用。如今,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同学科的交大教授们带着研究成果落地临港,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为海洋装备和高端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谋划未来的战略科学家:让“制造强国”“海洋强国”成为中国标签
2013年,林忠钦参加中国工程院、工信部组织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先后担任课题副组长、组长,以极大的责任心、热情、精力投入到国家战略科学研究中。2015年,他主持中国工程院“制造业质量与品牌发展研究”咨询项目、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中国制造业品牌发展战略”,担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组”组长。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林忠钦认为,“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制造质量是关键核心。质量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2025可能难以实现。”
林忠钦走访调研了上海、江苏、四川、陕西、浙江、福建、广东等10多个省市的40多家企业,根据中国工程院、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等部门要求,围绕质量强国战略目标,就中国制造业质量目标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新使命向中央献言献策。2016年,林忠钦推动交大与上海质监局多层次战略合作,在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并任院长,研究院以世界一流为目标,聚焦国际质量发展前沿,围绕质量强国和质量强市战略,振兴民族品牌,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推动国家质量事业发展作出贡献,打造中国质量研究的学术高地和国家智库。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