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真知灼见 | 张纲:关于质量变革的探索

发布日期:2017-12-29 浏览:10221

关于质量变革的探索

 质检总局原总工程师

原国务院参事  张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质量变革的新要求。我理解这项变革应该是系统性的,包括质量发展理论、质量技术与管理、质量制度与政策、质量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等方面。下面我从宏观质量管理层面谈几点有关质量变革的认识与建议。

——关于质量发展定位的变革。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是“大质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4号)所确立的主要目标中,在提出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等要求,同样也是“大质量”。因此,应主动适应发展的需求,推动质量工作的变革,在继续抓好三大质量提升的同时,还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质量、区域质量水平的提升,以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当前经济发展赋予质量工作的历史使命。如果说抓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主要是解决点、线问题,那么产业发展质量和区域质量更突出了解决面、体的问题。只有点线面体整体推动质量升级,质量强国建设才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需培育一批国家级质量提升先导区、示范区。

——关于质量提升目标指向的变革。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中发24号文件则作出了具体阐述,突出了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围绕质量竞争力,强调了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显著增强、产业价值链升级和质量效益型特征更加明显,创新性地提出了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要显著扩大。从“就质量抓质量”到“抓质量谋效益”,是质量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也是质量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重大!适应这一变革,当前应组织研究两个重大课题,一是构建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对质量效益型发展状况可观测、可分析、可考核,支撑可持续的改进和提升;二是创建质量维度的产业结构分析新方法,科学定义高中低端产业结构,精准表达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和路径,引导各类资本加大质量投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关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建设的变革。中发24号文件突出了NQI的定位,鉴于NQI对增强国家经济质量优势的重大作用,应以改革的思路推进我国NQI整体建设的进程。一是在NQI体系建设上更加开放融合,既要强调质检系统内NQI建设的统一性,还要在规划和实践中纳入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支撑更多的优势产业崛起,如同中国航天、中国高铁、中国电网一样,引领中国产业发展;二是在NQI集成建设上寻求变革与突破。现阶段NQI的集成建设机制尚未形成,NQI整体效能尚未充分释放,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体制性支撑,为此能否尝试在国家层面,将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技术机构整合成一个副部级架构的事业单位,打造中国NIST。

——关于质量提升推进思路的变革。将质量提升活动从以业务拓展型、运动型、号召型为主,转变为以工程为载体、可量化可持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行动。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研究工程的设立:一是质量攻关工程。聚焦一些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针对质量瓶颈的突破,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二是现代质量管理推进工程。包括质量标杆引领,精益生产推进、质量技术与管理创新示范等工程;三是促进质量升级的综合性工程。包括质量大数据实验室建设工程、以建立质量分级制度为目标的评价服务工程、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质量基础互联互通互认工程等。

——关于强化质量管理体制的探索。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地位,中发24号文件明确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新的质量工作格局,并且首次提出建立中央质量督查工作机制。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为此,应主动适应这种变革,并在变革中争取体制创新的主动。一是在国家层面,率先建立质量强国建设委员会或者质量发展促进委员会,类似于安全生产委员会、食品安全委员会等,完善国家顶层领导架构,组织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和中央质量督查工作,实施“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强化质量管理体制,按照“大质量”工作定位,如同抓科技、教育一样,质量工作体制要体现出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特点。三是强化质量工作的“三个统筹”。用国际视野,统筹国内质量提升与全球质量竞争应对;用协同举措,统筹宏观上规划引导、政策激励与微观上市场准入、执法监督;用系统方法,统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与质量法治、质量文化、质量人才队伍的同步建设。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