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上海观察】林忠钦:“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还缺一个质量工程

发布日期:2016-04-06 浏览:9818


2015年之后的每十年,都是一座需要跨越的里程碑,要用30年时间达到今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同等影响力。 

   

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家工信部正抓紧编制11个与之配套的规划,今年内启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林忠钦5日则表示,在五大工程之外,还应当有一项“质量品牌工程”,形成“5+1”格局。“质量问题不解决,2025可能难以实现。”   

  

在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举行的“中瑞创新与智能制造论坛”上,林忠钦院士及其团队研究认为,各国制造业均经历了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此过程与其工业化进程相吻合。近年,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上,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     


他表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的突出问题有4个方面,其中质量问题排在第二。 

   

首先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大多依赖进口,如我国所需的芯片80%以上依赖进口。其次就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10%,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其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2倍。最后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弱,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     


在林忠钦看来,“中国制造2025”事实上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后面的路还很长。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化才基本实现。2015年之后的每十年,都是一座需要跨越的里程碑,要用30年时间达到今日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同等影响力。    


比如,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又如,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上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再如,到新中国建立100年左右,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简单地说,三部曲如下:    

2025年中国制造业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2035年中国制造业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2045年中国制造业可望进入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

    

对于制造强国与质量工程的关系,民族品牌、世界品牌代表——上海振华重工总裁黄庆丰表示认同。日前,在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上,振华重工凭借“不欠债离岸”的质量管理模式,与华为公司、中国高铁等获得中国政府质量领域最高奖——中国质量奖。他认为,根据国家领导人的“三转变”论述,必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据其透露,通过建立“一体化、标准化、数字化、精细化、轻量化、美观化”的“六化”系统,企业形成了振华重工“工业4.0”体系,即一体化制造、精益化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将互联网与制造业无缝对接。    

   

来源:上海观察 2016.04.06    

原文:林忠钦院士:“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还缺一个质量工程